灵帝和魏延搭配阵容
- 端游攻略
- 2024-09-26
- 20热度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灵帝和魏延搭配阵容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魏延跟随刘备是在荆州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小说《三国演义》里把魏延写成一个“脑后有反骨”的一个反贼,这是非常不公正的。这一点我想大家可能都已经了解了,在这里我就不做展开了。历史上的魏延是蜀国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魏延跟随刘备是在荆州,由于他做事果敢、有魄力,当年刘备在夺得汉中,特意封魏延为汉中太守时,以致于“一军皆惊”。魏延就对刘备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见《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蜀军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所提出的袭取长安之计,也可以充分看出魏延的勇略过人。而且魏延本人还很会打仗,在北伐中,曾两次大破魏军。“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见《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和“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在当时蜀国中,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威望来说,魏延都是首屈一指的。对于这样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人们历来对诸葛亮未能重用,“未尽其才”,而持批评意见。但诸葛亮是否又真得是“未尽其才”呢? 在讨论诸葛亮究竟是否重用魏延的问题上,我觉得首先要把怎么样地用才能算是“重用”,讨论清楚。“重用”一词,查字典后得知,其意为“(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那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究竟是怎么“用”魏延的。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上的记载:“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造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上记载:“五月辛已,乃使张合攻无当监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应该说一直都是很看重魏延的。自从魏延在建安二十四年被任为汉中太守来,十余年来一直坚守在汉中抗曹的最前线。在此期间,刘备东征、诸葛亮的南征时北方一直很稳定,这全凭魏延在北方的镇守的功劳。魏延在汉中,常以“实兵结围”的战术,在蜀国的北部建立了一条坚固的防线,从侧面配合了刘备的东征与诸葛亮的南征,展示了突出的军事才华。为此诸葛亮在驻汉中后,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除了在一出祁山时,诸葛亮“违众议,拔谡”外,魏延一直被授以重任。建兴八年,诸葛亮派魏延率军西入羌中,入南安界,大破魏将郭淮、费瑶。建兴九年五月,司马懿令大将张合蜀无当监王平于祁山之南,自按中道向亮。诸葛亮遣魏延、高翔、吴班又大破司马懿军,有很大的斩获。怎么能说诸葛亮被重用魏延呢? 另外,我在这里兼答WOWOO兄在《千古奇冤》一文中,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的问题。 第一,WOWOO兄所说,“诸葛亮对魏延,一是“拒”。对魏延的建议,诸葛亮几乎是一概拒之门外,不加采纳。”魏延提出袭取长安之计,是存有相当大的缺陷的。这点许多同志和我都对此做过阐述,我这里就不再做展开了。至于“诸葛亮一概拒魏延之计于门外”这一说法也有问题。因为魏延每次提出的建议,基本上与一出祁山时提出的计策相一致。魏延此计本意即为出奇不意,只有在魏军无所防备之时,此计才能收到更大攻效,一旦魏军加强关陇地区的防务,魏延此计的成效性无疑要大打折扣。既然第一次魏军未有防备之下,尚未被采纳,那在以后的北伐中,魏军对关陇地区明显加强了防备,这样的计策能被再采纳吗? 第二,WOWOO兄所说:“诸葛亮对魏延二是“弃”,对魏延采取弃而不用的态度,一出祁山就是明显的例子。”这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上面我已说过,诸葛亮除了在一出祁山时未重用魏延外,其他几次都委以魏延重任。即使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诸葛亮仍用魏延为先锋、督前部。 第三,WOWOO兄所说:“诸葛亮对魏延三是“疑”,诸葛亮对魏延心存疑虑,总觉得魏延不听话,不顺手,难驾御,疑心其久后谋反。因而对魏延总是用而不信、用而不重。对于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也是“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而采取了调和的态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而留下了后患。甚至他在听到了吴孙权挑拨地污蔑魏延“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之后,还以为“知音”。这就势必在蜀汉上下造成要警惕魏延在诸葛亮后可能“谋反”的局面。”诸葛亮对魏延心存疑心,怕其久后谋反,这点更是无从稽考。相反“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 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这正是体现了诸葛亮用人一贯用人之长,不责其全备的用人主张。再有孙权对魏延的评论也不是什么污蔑之词。如果真要是污蔑的话,那魏延就应该在诸葛亮死后能服从命令,不搞什么“军谏”。但是事实上魏延还真是“不争气”,偏偏就给孙权说中了。诸葛亮一死,就和杨仪的个人矛盾发展到不可开交的地步。还差点使十万蜀军由他而故,陷入全军覆没的险境。 第四:WOWOO兄所说:“诸葛亮对魏延四是“防”,乃至设法除掉。诸葛亮把魏延看成是蜀汉的异己力量,对魏延采取了防范其谋反乃至设法除掉的态度。诸葛亮在病危时,抛开魏延,“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礻韦]、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的部署。这种部署,势必引起魏延的不满,“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结果是激化了魏延与杨仪的矛盾,魏延被杀,这不是假杨仪之手取魏延之头吗?用心何其苦!!!!”如果说诸葛亮把魏延看成蜀汉的异已力量,那他又为什么要“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而且诸葛亮在病危时,并没有抛开魏延。“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令延断后”,就是想仿照当年曹操在征张绣时,贾诩料定曹操会把精兵猛将置于部队最后,掩护部队的撤退。这反而更能体现出诸葛亮对魏延的信任。而且这里是“令”,也就是说让魏延奉命掩护部队。只有在“若延或不从命”的情部下,才“军使自发”。这就说明是完全取决于魏延本人对此命令的执行态度。根本就没有想要抛下魏延不管的意思在内。至于“诸葛亮要假杨仪之手取魏延之头”之说,这更是无稽之谈了。诸葛亮如果要杀魏延,根本就不必假杨仪之手。在撤退之前,只消在帐内埋伏下几十个刀斧手,请魏延来,一举就可杀之,又有何难?又何必要冒着大敌在后,而蜀军再起内讧的危险,难道说诸葛亮真就致十万蜀军的性命于不顾吗? 我就再拿魏延同赵云做一比较。 先说资历。赵云跟随刘备的时间要比魏延长得多,甚至比诸葛亮本人还要长许多,可以说是仅次于关、张两人的开国元老。再论军事才能,赵云也未必逊于魏延。当阳一战,赵云保后主得脱重险;汉水一役,更是把赵云的军事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这里我先说段题外话。有人把张辽”威震逍遥津“一直比做是以少胜多的典范。但我却一直认为”汉水一战“与”逍遥津“一战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赵云演出的是一场真正的“空城计”,而张辽是趁孙权立足为稳;赵云所面对的是智计“殊绝于人”的大军事家曹操,而张辽则面对”短于行阵“的孙权;赵云当时手下只有一员名不见经传的牙将张翼,而张辽还有像李典、乐进这样的名将为其羽翼。)至于为人师表、个人素质品格方面,魏延更是比赵云相差甚远。“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见《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由于“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见《赵云传》);“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见《云别传》)。可即使像这样败中求胜的优秀将领,尚要衩贬为镇军将军,赵云本人却未对此有何异议。而反观魏延,“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已才用之不尽。”(见《魏延传》)。就是这样一位开国元勋,一位德才皆备的杰出军事将领,所得的荣誉和官位也未必高于魏延。甚至于在建兴五年时,赵云应该说还是魏延的下属官员。如果再以网上一些朋友根据“太阁”系列的说法,把赵云归入诸葛派下,那赵云岂不是更要对此“未尽其才”,而“愤愤不平”,以致于要“跳楼自杀”吗?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找到问题的差距。将魏延与赵云两者相较,我们还能说诸葛亮未能重用魏延吗? 如同WOWOO兄所说一样,魏延是一个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的人。如果大家细心看过《三国志》的话,我们就能发现魏延其实和关羽在很多地方有着惊人的相似。关羽“刚而自矜”,魏延“性矜高”;关羽“善待士卒”,魏延“善养士卒”;关羽“骄于士大夫”,魏延“当时皆避下之”。一个不善于团结队伍的将领不是一个好将领。关羽最后也就是因为“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如果把军事大权交由魏延,谁又能保证魏延不走上关羽的同一条道路呢?(而且在陈寿评论魏延、杨仪时,也说道“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军人?而军人的职责又是什么呢? 做为一个军人,首要任务就是要服从上级下达的命令,贯彻上级给予的的方针意图。而做为一个真正的军人,就应该至始至终把国家、人民、部队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应该斤斤计较于个人的荣辱得失。魏延在北伐时,应该说对诸葛亮下达的命令还是能尽心尽职地完成的。虽然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但他也能以服从命令为已任。应该说,在这点上,魏延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但在诸葛亮过世后,魏延还有此意识吗?魏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见《魏延传》)。如果仔细回味魏延所说的话,就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第一:魏延想要继续完成北伐的大业。“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第二:是想表现自己。“丞相虽亡,吾自见在”;第三:即为不服杨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魏延的上述三个想法,除了第一种还可以说是为国为民的味道,而后两种则是完全出自于个人目的了。且不论魏延是为公还是为私,违抗诸葛亮撤军的命令,其本身就是一种违法违纪行为,是一种不顾全大局,损害蜀汉国家利益的行为。公然不服从命令,大搞个人意气之争,致国家与部队的安危于不顾。抢在撤退部队的前面,擅自破坏南归的栈道,企图搞“兵谏”。当时的蜀军处于进不可进、退无可退的险境,前有魏延率军拦截,后有司马懿带兵追赶,如果不是有姜维和杨仪的巧妙安排,“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和司马懿对张合之死还心存余悸,十万欲南归的蜀军完全有可能因为魏延与杨仪的意气之争,而全军覆没。以致于王平上前质问魏延,连魏延的部下也知道曲在已方,纷纷离魏延而去,这就叫做“失道者寡助”!以一已私怨,致国家利益与部队的安危于不顾,这样的人还能算是真正的军人吗? 诸葛亮用人一直主张德才皆备,但并未以此来苛求别人。在封建社会下,“忠”、“孝”一直被奉为德中之最。对一个国家来说,忠就是首要之德。诸葛亮称赞蒋琬道:“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见《蒋琬传》);他赞董和“有忠于国”。(见《董和传》);他赞陈震“忠纯之性,老而益笃”。(见《陈震传》);赞杨洪“忠清款亮,忧公如家”(见《杨洪传》)。赞王平“忠勇而严整”(见《王平传》);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见《姜维传》)。在《前出师表》里,也称赞郭攸之、费文伟、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实,志虑忠诚”。而与之相反,诸葛亮弹劾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见《李严传》);弹劾廖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坐自贵大,臧否群士。”(见《廖立传》)。从以上诸葛亮的一褒一贬,就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用人原则,只要是忠诚于蜀汉政权,愿意为蜀汉政权出力人,都可以提拔之。所以他对像法正、李严、何祗、魏延、刘巴、杨仪、张裔之类身上有性格缺陷的人也一视公平,让他们在能充分发挥他们作用的地方各司其职。这和曹操的“唯才是举”原则不是非常相像吗? 写下此文,并非要刻意贬低魏延其人,而是想让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到诸葛亮用人的策略与原则。诸葛亮并没有因为魏延身上有些毛病而弃用之,相反在北伐中始终委延以重任。但是魏延此人虽有大将之才,却无大将所应具有的气度与品德。因此诸葛亮任魏延为“先锋,督前部”,是用魏延军事之所长。而不把军事大权交由魏延,则是避其性格之短。这也正是诸葛亮用魏延的高明之处!
---------------
三国志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
蜀书十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知
会于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魏略曰:夏侯茂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知
笸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才)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略曰: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
-------
要谈论诸葛亮的用人标准,先要明白东汉末年,普遍的用人制度是什么,在隋朝确立以考试选拔官员之前,中国一直没有一种有效的官员选拔录用制度。汉朝时所采用的是“举孝廉”制度,说白了就是县里、省里谁名气大,谁就可以被推荐出来做官。这种制度本身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到了后来大家都想着法子来出名了。其方法正如香港**《赌侠》里片尾刘德华与周星驰的对话一般,周星驰把用特意功能赢来的钱故意输给刘德华,刘德华再把这些钱分一半拿来救济“穷人”周星驰,这样两人既避开了特意功能赢钱肯定要输掉的诅咒又符合赌神要刘德华每年必须拿一半的钱来做善事的规定,两人又可以发财致富一样,东汉时人们出名的方法最基本就是如父亲死了,两兄弟一商量,弟弟把钱财全部留给哥哥,这样弟弟就因为谦让而“举为孝廉”,弟弟做了官后,哥哥再把钱财全部给弟弟,这样哥哥也因为谦让而“同举孝廉”,也做官了。(当然,中间贿赂地方官员肯定少不了)。所以东汉末年很多流传到现在的佳话就不奇怪了,什么孔融让梨、曹冲称象这些少年神童以及诸葛亮、庞统被称为“卧龙凤雏”都或多或少存在做秀的成分。东汉时的民谣,对这种体制作了深刻的揭露: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说白了那时的用人标准最主要就是看出身,然后在看名气,最后才是能力。为什么三国初期袁绍实力最大?不是因为袁绍能力强,而是因为袁绍他们家“四世三公”,袁绍出身好。而诸葛亮是什么出身呢?诸葛亮的籍贯是徐州琅邪郡阳都县,诸葛亮的先世本姓“葛”,后来才加上“诸”字,于是形成了复姓。从西汉到东汉,门阀士族制度逐渐形成和壮大,诸葛氏在琅邪郡虽然不能算是什么名门望族,但其子孙繁衍,在当地也称得上是一个有名气有影响的家族了。诸葛亮自称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看见没有,不光袁绍,诸葛亮自己也要给自己找一个来头很大的祖先,这到不是说诸葛亮虚伪,不过世风如此,诸葛亮也不能免俗,这种风气诸葛亮自己也不可能不受影响。)
诸葛亮的祖父以上几代情况,史书没有记载。但从孔明之父及叔父均登仕途,官至郡丞、太守的情况来看,虽非钟鸣鼎食的显赫之家,也算得上是一个奉儒守官的中产之户了。
《三国志 诸葛亮传》: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 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上面这段文字,大家可以看出,诸葛亮可没有《三国演义》那么有名,虽然他自诩“才比管仲、乐毅”但是,请注意,可没有几个人相信啊“时人莫之许也”只有徐庶等有限几个人相信,而诸葛亮出仕刘备,也是因为徐庶在刘备面前吹嘘在前“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也没那么尊重,(开玩笑,刘备当时也是风云人物年纪比诸葛亮大好多,怎么可能对比他小21岁的诸葛亮那么尊敬)开口就说“君与俱来”。意思就是你喊他来吧。当时互相推荐风气很甚,所以刘备也没那么在意,以为徐庶是给朋友找碗饭吃。这个时候徐庶开始为诸葛亮造势“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而诸葛亮也会拿架子“凡三往,乃见”。
这套路说穿了,和之前我说的兄弟互举孝廉实在如出一辙,只不过做的更高明而已。(清代诗人就写诗讽刺过诸葛亮这种隐士“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由此大家可以看出东汉末年门阀制度基本上成型了,不管贤与不贤都不能免俗。
而魏延是什么出身呢?《三国志》里没有明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魏延最开始跟着刘备混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这种地位和诸葛亮一跟随刘备就“犹鱼之有水也”显然天差地远了。
而部曲是什么呢?这里为大家简单解释一下,部曲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度与宗法制度的混合体。也就是说魏延最开始跟随刘备是以半奴隶身份,而在当时,除了流民、平民,一般的寒士(中小地主)是不会主动成为谁的部曲的。
而诸葛亮不喜欢或者说不重用魏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看不起魏延的出身,而不是什么“脑后有反骨”。而诸葛亮喜爱的姜维是什么出身呢?《三国志》记载“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以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且根据张大可的《三国人物新传》考证,姜维祖先是天水姜氏大族。
姜维得到诸葛亮的喜爱,不光是因为姜维的能力还因为姜维的出身,经历都与诸葛亮类似的原因。不光姜维,诸葛亮所喜爱重用的官员,基本上都是这种出身。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惧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费祎“字文伟,江夏(黾阝)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董允“字休昭,掌军中郎将和之子也。”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
当然不是所有出身好的官员诸葛亮都爱用,都喜欢,不过那就是牵扯到政治斗争上了。而诸葛亮不喜欢魏延,除了出身,也和魏延自己持才傲物有关系。“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 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三国前期在刘备、曹操、孙策时期,这三位开国(?)君主还比较重视任用人才,有点不拘一格的意思。但,也存在看人下菜碟的意思。比如赵云、魏延这些出身不太好的人在前期基本上不是部曲、亲兵;但是到了曹丕、诸葛亮、孙权的后三国时代,三个势力的用人标准全面向“门阀世家”靠拢,出身不好的人已经很难出头了。蜀汉未必没有人才,可是为什么到了诸葛亮执政后期,特别是姜维时期感觉老是那几杆枪在那里耍来耍去?就是因为诸葛亮的用人标准全面向门阀世族靠拢,蜀汉占据不过一州之地,能有多少门阀世族?我认为这才是蜀汉人才凋敝的根本原因。而曹魏人才之胜,一方面因为九品中正制 前期还是能发挥点积极作用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曹魏占据整个北方,门阀世家数量比蜀汉、东吴多很多,基数大了人才自然也就多了。
-----------
曹嵩小传
一人两父母
本是清廉之后,却成宦官之子。
曹嵩,字巨高,沛国谯郡人氏。他的父亲夏侯睿,母亲颜氏,曹嵩是夏侯睿的次子。夏侯睿本是南阳县令,为官清廉,家境甚贫,后因朝中党争被罢,到了颜氏生子嵩,竟不能养,只好留下长兄夏侯巍,把嵩送给朝中的朋友大宦官曹腾收养。于是夏侯嵩改姓为曹嵩。
至于夏侯睿的其他事迹,史书上并无详细的记载,单单用一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带过了。但曹嵩养父曹腾,却是在后汉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曹腾是汉相曹参之后,侍奉过东汉四位皇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而桓帝的即位更是多亏了中常侍曹腾,曹腾也因此被封为费亭侯,官拜大长秋,俸禄仅在丞相、太尉之下,作为宦官也算是位极人臣了。
年少重情义
为官因为此君,弃官也因此君。
曹腾虽然位高却非权宦,他器重人才,颇得各地名士赞扬,曹嵩耳濡目染,也算知书达理,少年学成。
曹嵩廿二岁时被敦煌太守赵咨举为孝廉,任荥阳令。赵咨为官清廉,曹嵩深佩其人又感其知遇之恩。赵咨后官拜东海相,从敦煌赴任东海时途径荥阳,曹嵩为谢其举荐夹道相迎,谁料赵咨竟视而不见。面对恩公的冷遇,曹嵩并不羞恼,反而说:“赵咨大人海内人望,今过我界却避而不见,外面的人若知,一定会耻笑我待慢恩人!”为了拜谢赵咨,曹嵩弃印绶一直追至东海地界, 赵咨深为感动,停车相见,对曹嵩说:“曹大人如此重情重义,真非常人也。”
九卿并三公
九卿原是本份,因臧买位太高。
曹嵩因为追赵咨而丢掉了荥阳令,但是很快以曹腾义子的名义,世袭了费亭侯的爵位。依靠曹腾的关系网,加上得体的待人处世,桓帝末年曹嵩就已官拜司隶校尉,到了灵帝即位,又升任大司农、大鸿胪,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
曹嵩并不像生父是个清廉之人,多年为官,因权导利,曹家可谓富甲一方。东汉末年,朝中有花钱捐官的制度,曹嵩并没有满足于大鸿胪的职位,花去万金为自己捐了太尉一职。太尉居“三公”之首,曹嵩由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
《率土之滨s1》平民开荒十佳阵容是什么?
《率土之滨s1》平民开荒十佳阵容是:
1:灵帝、孙权、朱儁
灵帝战法:伐谋、掎角之势
孙权战法:神兵天降、大赏三军
朱儁战法:战必断金、道行险阻
2:十常侍、甄洛、祝融夫人
十常侍战法:道行险阻、河内世泽
甄洛战法:大赏三军、反计之策
祝融夫人战法:先驱突击、健卒不殆
3:马超、魏延、曹操
马超战法:先驱突击、疾击其后
魏延战法:反计之策、长兵方阵
曹操战法:攻其不备、一夫当关
4:陆抗、魏延、周泰
陆抗战法:重整旗鼓、养精蓄锐
魏延战法:反计之策、反间
周泰战法:垒石迎击、人中吕布
5:吕蒙、荀彧、魏贾诩
吕蒙战法:道行险阻、掎角之势
荀彧战法:神兵天降、大赏三军
魏贾诩战法:单骑救主、落雷
6:马妹、黄月英、张机
马妹战法:疾击其后、温酒斩将
黄月英战法:利兵、河内世泽
张机战法:垒实迎击、神兵天降
7:甄洛、陆抗、周泰
甄洛战法:河内世泽、三军之众
陆抗战法:桃园、反计之策
周泰战法:垒实迎击、回马
8:黄月英、刘备、赵云
黄月英战法:重整旗鼓、避其锋芒
刘备战法:步步为营、妖术
赵云战法:健足不怠、垒石迎击
9:吕蒙、陆逊、周瑜
吕蒙战法:反计之策、掎角之势
陆逊战法:浑水摸鱼、大火
周瑜战法:楚歌四起、十面埋伏
10:关羽、张辽、夏侯渊
关羽战法:连战、温酒斩将
张辽战法:长兵方阵、任一追击技
夏侯渊战法:一骑当先、雄兵破敌
率土之滨s1最强阵容排行
率土之滨s1最强阵容排行:
在率土之滨游戏中,是有许多不同的武将供我们去搭配阵容的,而且每个武将都有着自己的专属技能以及面板属性,那么既然要搭配最佳的阵容就需要用到比较强势的武将,当然获取这些武将的难度也会更高一些。不过作者为大家分享的这些都是最优的武将以及战法搭配,大家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去进行替换的。
TOP1:灵帝+孙权+朱_
灵帝:伐谋、掎角之势
孙权:神兵天降、大赏三军
朱_:战必断金、道行险阻
TOP2:十常侍+甄洛+祝融夫人
十常侍:道行险阻、河内世泽
甄洛:大赏三军、反计之策
祝融夫人:先驱突击、健卒不殆
TOP3:马超+魏延+曹操
马超:先驱突击、疾击其后
魏延:反计之策、长兵方阵
曹操:攻其不备、一夫当关
TOP4:陆抗+魏延+周泰
陆抗:重整旗鼓、养精蓄锐
魏延:反计之策、反间
周泰:垒石迎击、人中吕布
TOP5:吕蒙+荀_+魏贾诩
吕蒙:道行险阻、掎角之势
荀_:神兵天降、大赏三军
魏贾诩:单骑救主、落雷
TOP6:马妹+黄月英+张机
马妹:疾击其后、温酒斩将
黄月英:利兵、河内世泽
张机:垒实迎击、神兵天降
TOP7:甄洛+陆抗+周泰
甄洛:河内世泽、三军之众
陆抗:桃园、反计之策
周泰:垒实迎击、回马
TOP8:黄月英+刘备+赵云
黄月英:重整旗鼓、避其锋芒
刘备:步步为营、妖术
赵云:健足不怠、垒石迎击
TOP9:吕蒙+陆逊+周瑜
吕蒙:反计之策、掎角之势
陆逊:浑水摸鱼、大火
周瑜:楚歌四起、十面埋伏
TOP10:关羽+张辽+夏侯渊
关羽:连战、温酒斩将
张辽:长兵方阵、任一追击技
夏侯渊:一骑当先、雄兵破敌
三国死的最冤六大名将,除了魏延之外还有谁?
广义的三国时期是从东汉末年汉灵帝公元189年去世后董卓乱政开始算的,虽然汉献帝在位,但实际上只是傀儡,一生受人控制,接下来就是群雄并起、军阀混战,直到曹丕220年代汉建魏后,三国才正式进入稳定期,然后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亡东吴后,三国才正式结束。
三国时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年代,魏、吴、蜀三方政权都有不少名将出现,名将的结局也是各有不同,有的名将正常生老病死,比如张辽、赵云,有的名将战死沙场,比如夏侯渊、颜良,还有些名将则是非正常死亡,有壮年突然暴病死亡的,比如周瑜、吕蒙,还有些名将死得比较冤,下面是三国死得比较冤的六大名将。
第六名:孙策
孙策是江东政权的实际开创者,为人英气杰出、勇猛冠世,喜欢结交英雄豪杰,孙策17岁的时期父亲孙坚被刘表手下大将黄祖所杀,孙策安葬好父亲并守孝一年多后,就去找袁术讨要父亲的旧部,以便继承父亲的基业,但被袁术拒绝,并让孙策寻找他的舅舅吴景与堂兄孙贲,孙策又用了一年时间依靠舅舅与堂兄招募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再次找袁术并讨回父亲旧部一千多人,这也是孙策起兵的家底。
之后孙策就利用这一千多人,再加上自己招募来的士兵开始开拓江东的过程,这个时候孙策才19岁,孙策打败了扬州刺史刘繇、吴郡太守许贡、山贼严白虎、会稽太守王朗、扬州刺史陈瑀、庐江太守刘勋、豫章太守华歆、江夏太守黄祖,差不多在五六年的时间中,就拿下了江东六郡,奠定了后来孙吴政权的初始规模。
官渡之战期间,孙策趁曹操与袁绍对峙期间,准备北上袭击许都,迎立汉献帝,但在丹徒山中打猎时,遇到许贡的三个门客袭击,孙策射倒一人,另外两人射中了孙策面颊,随后被孙策随从杀死,孙策也因此重伤,在安排好后事之后,孙策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孙策死的时候只有26岁,正当风华,他本可以不死的,只是因为仗着自己武艺高强,便单人行动,如果他带着随从一起行动,三个许贡的门客根本伤不了孙策,如果孙策不死,历史将会改变,因为当时孙策准备袭击许都,抢夺汉献帝,曹操当时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根本抽不出兵力来救援。
虽然曹操对许都的防卫也作了一系列的安排,但孙策在当时几乎就是战无不胜的军事天才,攻打江东六郡几年,几乎没有失败,而且知人善用,提拔了一大批年轻将领,比如周瑜、太史慈、董袭等人,孙策有当时孙坚的风范,孙坚可是关东联军唯一打败董卓的人,孙策几乎就是翻版的孙坚。
正因为孙策被刺死,直接导致江东集团的扩张停止,也让曹操躲过了一劫,本来孙策作战勇猛,武艺高强,居然死在了许贡三个门客之下,孙策死得也算冤了,算是排第六名。
第五名:关羽
关羽是蜀汉第一名将,也是三国第一名将,他是三国所有武将中评价最高的,关羽被称为万人敌、熊虎之将、为世虎臣、勇冠三军,白马之战,关羽和张辽同为曹操的前锋,关羽看到颜良的麾盖,直冲过去,一刀就砍了颜良,然后从容下马割了颜良首级,再上马回营,整个过程中,袁军将士就这样看着,没有一人敢上前挑战关羽,这就是万军之中斩上将首级的例子,三国仅此一例。
关羽还参与了南郡之战,在江陵城北负责阻断曹军的援兵,先后与曹仁、满宠、李通、乐进、徐晃、文聘等名将交手,最终完成任务,协助周瑜拿下了南郡。
关羽独立领导最有名的战役就是北伐襄樊之战,关羽以荆州三郡的兵力,首先打败了曹魏征南将军曹仁、汝南太守满宠以及襄阳太守吕常的联军,并且分别包围了襄阳城与樊城,然后又打败并俘虏了左将军于禁率领的曹魏中央军精锐三万人,同时还斩杀了名将庞德。
关羽此战威震华夏,曹操吓得几乎要迁都,为了对付关羽,曹操几乎把整个政权一大半的兵力拿来对付关羽,曹操派出徐晃率军支援曹仁,然后又派了殷署、朱盖带着十二营士兵支援徐晃,还派出了张辽从合肥赶往襄樊前线,同时曹操本人则率领最后的精锐军队守在许都与洛阳之间的摩陂,严防关羽。
一个关羽带着荆州三郡的兵力就把曹操打成了这样,打败了多员名将,曹仁、满宠、吕常、于禁、庞德都败在关羽手中,曹操还派出徐晃、张辽来对付关羽,甚至曹操本人都想出战关羽,幸亏被人劝住,关羽如此大的能耐让曹操非常担忧,要不是后来曹操联合孙权,让孙权偷袭荆州,曹操还不知道会损失多大。
孙权偷袭荆州之后,关羽的形势直转直下,后方被袭,前线战败,关羽走投无路只能败走麦城,从麦城突围后,还是被东吴军队俘虏,然后就地斩杀,孙权命人把关羽的首级斩下送给了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关羽首级下葬。
一代名将就这样被杀,关羽被杀可真是冤啊,明明是盟友的孙权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做出短视的军事行为,如果孙权与刘备继承联合,后来的西晋是无法统一天下的,关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如果没有孙权的偷袭,即使关羽在前线被徐晃打败,也不至于被杀,而荆州更不至于失去,所以关羽排第五。
第四名:张飞
张飞在三国正中上的评价与关羽是一样的,是三国唯二的万人敌之一,只是张飞的能力稍逊于关羽,张飞早年的事迹并不详细,很多没有记载下来,第一件被记载下来的事就是张飞据水断桥。
当时曹操率领五千虎豹骑攻打刘备,在当阳长坂坡打败了刘备,刘备向江夏郡逃走,让张飞率领20个骑兵断后,张飞守着河岸,拆毁河桥,并且大喊:我就是张益德,谁敢与我来决一死战!结果曹操数千骑兵,无一人敢靠近,于是刘备安全了。
《三国志 张飞传》: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为什么张飞带着20余人,曹军就不敢追了呢?
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是张飞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又是一副不怕死拼命三郎的样子,曹军也听说过张飞的威名,不敢贸然决战。
二是张飞拆毁了桥梁,没桥曹军就只能从河水中趟过,但曹军不敢过河,怕张飞来个半渡而击,所以不敢决战。
可见张飞是威名远扬的,除此之外,张飞在宕渠之战把曹魏名将张郃打得全军覆没,张郃手下近万人,最后只有十几个人跟着张郃一起逃走,张郃这样的名将也是战功赫赫,但与张飞比起来,几乎是不堪一击。
除此之外,张飞还有率军入川义释严颜,汉中之战张飞与马超一起被曹洪、曹休、曹真、张既等人联手打败。
张飞的死则显得非常冤,发生在关羽被杀之后,刘备准备起兵东征孙权,让张飞做好准备,当时张飞驻军阆中,准备出发前,张飞被自己的部将张达和范强所杀,张飞被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经常鞭打士卒,有可能张达和范强就被张飞打过,这两人就了报复张飞,所以在暗中杀死了张飞,可惜了一代名将,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杀,张飞死得真冤啊,排第四名。
第三名:邓艾
邓艾是曹魏名将,出身贫寒,在士家大族掌控的曹魏政权中,寒族很难翻身的,邓艾小时候受过教育,读过不少书,后来成为普通的屯田兵,因为有才能,当上了屯田都尉,后来到洛阳向司马懿汇报情况时,被司马懿看中而受到提拔,成为司马懿太尉府的掾属,后来升任尚书郎,并且一步步走上仕途。
邓艾凭借在屯田上的成就,后来当上了南安太守,在陇西一带抵御蜀汉的北伐,在与姜维的较量中,双方互有胜负,不过邓艾也算是阻挡了姜维及蜀汉的北伐,邓艾还在东部联合司马师镇压了镇东将军毌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的叛乱。
邓艾一生最有名的一战就是发生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当时钟会是总指挥,邓艾负责率领一支军队,当钟会大军被姜维利用地势阻挡在剑阁时,邓艾提出了另辟蹊径、偷渡阴平的办法,随后邓艾就率军渡过了七百里无人区的阴平小道,从而绕开了剑阁,直抵江油、绵竹,并打败了诸葛瞻的军队,直捣成都,逼降了蜀汉皇帝刘禅。
可以说魏灭蜀之战,邓艾居首功,可惜邓艾居功自傲,擅自做主蜀汉投降后的事项,并且擅自分封蜀汉群臣,被钟会及一帮魏将嫉妒,钟会联合卫瓘陷害邓艾,诬陷邓艾谋反,邓艾被司马昭下令抓捕送到洛阳,然而真正想谋反的人是钟会,钟会谋反引发了成都动乱,很多人被杀,包括邓艾,被卫瓘派人杀死。
邓艾本是灭蜀的功臣,他只是骄傲,并没有谋反之心,结果还是被杀,这就是冤,邓艾排在第三名。
第二名:魏延
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因为作战勇猛,很有军事才能,并且立有战功,而被刘备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魏延是蜀汉第二代将领中的佼佼者,军事能力超强,但为人与关羽一样,一是骄傲,看不起多少人;二是与人难以相处,人际关系很差;三是善待士卒。
魏延参与了入川之战、汉中之战与北伐之战,立了不少战功,曾经亲自打败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还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与吴班等人打败了司马懿,魏延的悲剧是从诸葛亮去世后开始的。
诸葛亮去世后,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了杨仪,并且集合大军全军撤退回汉中,命令下达后,魏延不听,他认为诸葛亮去世后,魏延还可以领导北伐,这明显是抗命,并且魏延还率领自己的手下跑到杨仪大军的前面,把回汉中的栈道给烧了,迫使杨仪只能走小路。
然后魏延与杨仪分别上书刘禅,都告对方谋反,魏延先到南谷口,然后率军攻打杨仪,杨仪派王平迎战,王平只用了几句话就遣散了魏延的军队,魏延没军队了只能逃走,杨仪又派出马岱追上魏延,斩杀了他,并且诛灭了魏延三族。
与此同时,朝廷经过商议,以蒋琬和董允为代表的官员认定魏延谋反,杨仪没有谋反,最终给魏延定性也是谋反,但是,魏延至如至终都没有谋反,他没有投靠魏军,也没有背叛蜀汉,他最多只能算窝里反,与杨仪争权,违抗诸葛亮命令而已。
杨仪派马岱杀魏延多半是公报私仇的行为,因为两人一直不和,杨仪趁此机会杀死了魏延,他本来可以抓捕魏延上交朝廷处理,可是杨仪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杀了魏延,还杀了魏延三族,这杨仪就太狠毒了,所以魏延死得冤,排第二名。
第一名:何进
三国死得最冤的人就是何进了,何进是东汉末年的大将军、外戚,他是汉灵帝的大舅子,妹妹是何皇后,在袁绍的怂恿下,何进准备诛死所有的宦官,但是他的妹妹何皇后不同意,于是何进听从了袁绍的意见,召董卓这样的军阀进京,以威胁太后同意诛杀宦官。
何进的这一行为把宦官逼急了,于是宦官联合起来,以何皇后的名义,把何进骗进宫中,何进一进宫就被宦官所杀,何进一死,天下大乱,袁绍、袁术及何进部将吴匡率军杀入宫中,斩杀所有宦官,整个京城洛阳一片混乱。
然后就是董卓趁机率军进入洛阳,并且凭借军事强大控制了朝廷,成为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同时开启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时期。
何进本来是大将军,杀几个宦官,还要召董卓这样的地方军阀入京,况且宦官存在了几千年,存在就是合理的,根本没有必要全部杀了,可何进就是这样愚蠢,被袁绍给卖了,白白被宦官所杀,何进如果不死,天下的局势不会陷入混乱,仍然会在掌控之中,董卓也不可能乱政,这一切都是因为何进被杀,所以何进才是死得最冤的那个人。
三国时魏延和他的老师郭林宗
郭泰,字林宗。当时是东汉大儒。但是他的活跃地区都在司隶州以及家乡并州,不在荆、豫两州,怎么当魏延老师。另外郭泰死于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地址是并州太原郡介休县。还有一点,郭泰死的时候,诸葛亮(公元181年出生)都没出生呢,魏延有诸葛亮年龄大?
率土之滨群貂蝉最强搭配阵容
灵帝汉貂蝉和太后、汉吕布汉貂蝉魏延等。
1、灵帝汉貂蝉和太后:战法方面灵帝带十面埋伏道行险阻,汉貂蝉带落雷迷阵,何太后带反策之计大赏三军。这样搭配上批量控制技巧,可以把对面控死,当然队伍的底部是输出完全不足。
2、汉吕布汉貂蝉魏延:战法方面?吕布带人中布愈战愈勇,汉貂蝉带行兵之极合众,魏延带东方兵不寡空城。汉吕布的金吾飞将能完美的契合貂蝉带闭月,3圈的暴走十分契合金吾,还能降低对方群体防御,虽有准备回合,但一次战斗放一次就足够了,有时候运气好能一下带走。前锋魏延的战法主要是增加首发,目前这支队伍的搭配,不会和其他主力阵容冲突,非常经济。
今天关于“灵帝和魏延搭配阵容”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