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征服史记阵容搭配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文明与征服史记阵容搭配”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了解,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看看吧。

文明与征服史记阵容搭配插图

玛雅历法在欧洲殖民者入侵后被放弃.从玛雅石碑,手抄本等记录,我们知道玛雅人使用二十进制.用点表示1,用横表示5,自下向上进位,每相邻的两位进率为20.玛雅人最先使用数字"零".在碑文中,数字也用头形表示.0---20的发音如下:

0 mi 1 hun 3 ox 4 can 5 ho

6 uac 7 uuc 8 uaxac 9 bolon 10 lahun

11 buluc 12 lahca 13 oxlahun 14 canlahun 15 holahun

16 uaclalum 17 uuclalun 18 uaxaclahun 19 bolonlahun 20 yunik

玛雅历法"短年历"(Haab),一年360天,每月20天,用数字0--19表示,一年18个月,以当月的守护神命名.年终另有5天,不计入日期.一年365天,比太阳年短,所以称之为短年历.

"祭祀历"(Tzolkin),一年260天,由20个日名和数字1--13组成.这种历法的用途是卜卦.其日期与中国的干支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不是按"1月1日,1月2日,1月3日......"那样排列,而是像干支表"甲子,乙丑,丙寅......"那样两两轮流搭配.(这种一致性说明二者源于同一母文化----少昊的文化.)数字1---13,共13个,日名Imix-Ahau名,共20个.两两搭配,第260日叫13Ahau.

中国自古至今,天干和地支都用于纪日和宗教活动.这也与"祭祀历"的用法一致.太岁纪年的岁阳相当于天干,岁阴相当于地支,其名称见<<史记>>,<<尔雅>>,颇似外来词.

玛雅历法的大周期长达5126年,与金星运行有关.其起点为4Hhau 8Cumbu,合公元前3114年8月13日.其玛雅日期无论短年历(8Cumbu),还是祭祀历(4Ahau)都不在岁首,这表明,这一天是玛雅历法现行周期的起点,但不是历法的开始.玛雅历法的实际记录始于公元以后,但考虑到其历法体系的严密性,人们不能不相信玛雅历法起点的可信性是多么高.

玛雅碑文日期举例:

8,14,3,1,12,1eb oyakin(公元前320年9月17日)

8,14,3表示人大周期起点以来所过年数.3为3年,14为14个20年,8为8个400年,合计3483年.1,12表示第3484年过了1个月(20天)又过了12天,1eb是祭祀历.oyaxkin是短年历.

玛雅历法每52年加上13天,每3172年减去25天,这样使其极为清确现行公历的闰年规则与之相比仍要甘拜下风.

每52年,祭祀历与短年历分别回到同一开始,这时玛雅人要过"新火节".新火节的历法意义与干支相似,在两轮齐转回到一起点.中国古代重视这种回归.<<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汉兴复当黄帝之时"的议论,反映了历法的特殊意义.

玛雅语"日"为kin,"月"为uinal,"年"为tun,"20年"为kutun,"400年"为Baktun,"8000年"为Pictun,"160000年"为Calabtun,"3200000年"为Kimchiltun,"64000000年"为Alautun.这么大的时间单位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是太长了.玛雅人用它们干什么?我不知道.

附录:祭祀历日期表:

1 Imix 2 Ik 3 Akbal 4 Kan 5 Chicchen 6 Cimi 7 Manik

8 Lamat 9 Muluc 10 Oc 11 Chuen 12 Eb 13 Ben

1 Ix 2 Men 3 Cib 4 Caban 5 Eznab 6 Cauac 7 Ahau

8 Imix 9 Ik 10 Oc 11 Chuen 12 Cauac 13 Ahau

文明与征服史记哪里获得

在世界地图获得。《文明与征服》是一款多文明大战场策略手游,游戏中的史记在世界地图获得。《文明与征服》讲述了在泰拉大陆上,一群来自不同文明的领主,为了联盟与荣誉,召集李世民、凯撒、织田信长等历史名宿,集结华夏连弩兵、马穆鲁克等传奇兵种。

欢兜的文化溯源

关于中华古典文明的起源有很多学说,其中一个四元共同起源学说比较引人注意。用图例表示如下:

东夷 + 南蛮 + 西戎 + 北狄→ 中原

此外还有,蒙文通的「三系说」和徐旭生的「三集团说」。 旧石器时代使用“百色石斧”智慧的南方直立人(80-70万年前)——巫山地区“道”、“长生天”、“萨姆”(14万年前)——旧石器遗址道县玉蟾岩(1.4万年-2.1万年)、临澧县官亭乡竹马村(1.8万年)——长江以南各大史前稻作遗址(1万年前)——彭头山文化(9600-8200)——贾湖文化(9000年前-7700年前,中原的直系祖先)、城背溪遗址(8500-7000)、高庙文化(7800-5300)、河姆渡(7000-6000,东夷的直系祖先)——汤家岗遗址(7000—6000,白陶的故乡)、城头山城址(中国最古老的城市遗址,标致着文明的出现,6500-4000)、大溪文化(6400-5300)。大约此时,北狄的祖先(长生天、火、母系崇拜迁徙至北方大漠草原)——凌家滩遗址(5600-5300,淮夷的直系)、薛家岗文化(5500-4800,山越的直系)、屈家岭文化(5000-4000)、石家河文化(4600-4000)、宝墩文化(距今4800年-4000年前,四川三星堆的直系)。大约此时,西戎的祖先(古羌藏)之“窜三苗”被荆蛮(水稻民族)流放至中国西部;而“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荆州有炎融和苗民两支,则驩头可能在江淮之间,是三苗的另一支。——之后进入荆蛮(水稻民族)北伐时代、青铜时代(4000年左右),——三星堆、湖南、江西三大青铜区、中原商青铜区(4000-3000) ——楚文化的形成(3000-2000年)——汉文化的形成(2000-至今)

中国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以后,在青、徐二州的大汶口文化(6300-4500,属于东夷文化分支)崛兴的同时,荆州的大溪文化也兴盛起来。大溪文化分为南北二支,其北支称为关庙山类型,主要分布在鄂西的长江及其支流沮水、漳水两岸;其南支称为汤家岗类型,主要分布在湘北的洞庭湖沿岸,以澧水流域最密集。 1996年,澧县城头山发现了世界上目前年代最早的古稻田,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古代城址,时当公元前4500年左右。戎族打败伏羲族的濮阳大战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湖北境内的汉水流域及河南境内的淅水沿岸,均零散地分布着一些半坡和庙底沟两类型居民的移民点”(《中国通史》,白寿彝),据此推测戎族在濮阳之战后沿着汉水、淅水追击神农族,将其逼出豫州;神农族不得已而大批南下,和湘北的原始族群相互斗争,汲收他们种植水稻的技术,形成大溪文化的北支。湘北的原始族群曾筑城抵抗,又因受到神农族文化的冲击而形成大溪文化的南支。岭内地区在原始时代,土著族已与北方徙来的越人、炎黄裔支、太昊及少昊裔支、戎羌裔支、盘古氏裔支等错居、融合,形成了古越、蛮、苗、瑶、黎等族。

另外,有学者指出,黄帝集团在较早的时期有一支发展到长江中游的宜昌地区,与西陵峡一带的土著通婚,衍生出「昌意族」,并从考古学上予以证明,即「仰韶文化南下对大溪文化中心区的影响,也许就有着黄帝与嫘祖传说的历史背景」。长江以北地区,无论大溪文化,还是油子岭文化都明显可见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影响因素,而且呈由北向南逐渐减弱之势,至江南则基本不见其踪迹了。

长江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时期大致出现了「一统」的局面,相对稳定一段时间后进入石家河文化时期,此时整个长江中游的文化面貌有较大的变化。「后石家河文化」与石家河文化之间已经发生文化断裂现象,似乎说明了尧舜禹时期中原对「三苗」的征伐。

而《史记·楚世家》里说:“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帝喾高辛即帝舜,由此可知重黎与帝舜生活在同一时代。《国语·楚语下》言:“古者民、神不杂……及……民、神杂糅……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这里颛顼不过是帝舜的讹变,绝天地之通不过是神话而已,南正和火正也看不出有什么差别。有意义的是,重和黎一分为二了。我们注意到,沮-柱,漳-重,澧-黎,都是近音字的组合,于是作出推断,所谓重黎实际上是大溪文化南北两支的合称。

《山海经·大荒东经》里讲“帝俊生中容”,我们又有了近音字组合:柱-祝,重-中,融-容,因而所谓祝融是指神农族名为融的人。《大荒南经》又提及炎融,为祝融之异名,祝既然能替换为炎,而炎与融意近,则此人本名必为融。 尧舜时,今湖南洞庭湖与江西郡阳湖一带就有三苗,亦称苗蛮。尧舜征苗蛮,将叛乱的部分迁往三危(今甘肃敦煌),部分留居,部分则迁人岭南地区。蛮人分布于江南地区,系当地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后裔,后来加入了黄河流域迁来的氏族。"蛮人是中国古代活动于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部落群体,后来被羌戎、东夷联盟集团所击败而逐渐南迁于长江中下游,还远迁至珠江流域和印度支那半岛,因此被称为南蛮。"

解读古三苗,则完全是一部记载今天西部方言苗族起源与迁徒的史实。西北积石的“有苗民”与“东方九黎”是今日苗族完全不同的源出,苗族以其芦笙文化为共源,以祀祖宗的巫风巫俗为其宗教,三大方言的融汇是其后二千多年形成的。有苗氏离开三危之地,向南迁徒于汉水流域,时间不会超过五十年,便被夏禹施行战争重创而继续向南迁徒。而《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地图》(一九五六·沈阳师范学院)关于公元前21-前16世纪夏代各氏族活动的区域地图上,有苗氏的活动区域被标定在汉水流域。这基本上是“分北三苗”、“五流三居”后有苗氏向南迁徙后的概况。

欢兜既为黄帝之裔,又为何为“三苗之君”?更何以率“有苗之民叛入南海”?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尧的帝位不能传给丹朱……也不是丹朱是十恶不肖的儿子,事实上是氏族评议会不能再举丹朱。而丹朱也嫁到别的族去作女婿去了。”尧战丹水,依靠驩兜部落(欢兜是尧的司徒,也是十二佐臣之一);封子丹水,丹朱嫁给了驩兜有扈氏做了女婿。

丹朱对于父亲尧并没有继承的权利。所以,在华夏联盟议事大会上,“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爆发了异常激烈的斗争。

古史传说:“尧舜传贤”并不可信。 《路史·发挥》引《纪年》:“尧末德衰,为舜所囚。” 《汲冢竹书》“舜篡尧位,立丹朱城,俄又夺之。” 《竹书纪年》:“舜囚尧,复偃丹朱,使不与父相见。”

《山海经》“……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这里的“帝”,便是篡位后的“舜”,他对尧之子丹朱的一举一动非常不放心,此时丹朱已经是驩兜有扈氏的女婿,舜总以为“三苗之国”隐藏着反对他的阴谋,便称苗民为“潜为之国”。

鉴于各个氏族部落首领间的利益冲突,驩头以武力作后盾,在华夏联盟议事会上坚决反对“舜篡尧位”的合法化。对立矛盾交炽的结果是双方付之以武力。《荀子·议兵》上说“尧伐驩兜”,其实不是不足信,而是舜“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段。 战争似乎相当惨烈,死伤很大,积石有苗氏族部落利用了使自己可能重获自由的机会,积极地投入了驩头与舜的军事行动。战争失利,积石山被舜的军队占领,驩头率有苗之人渡过黄河,“叛入南海”,向着青海湖方向败退,直至战争完全失败。

舜惩办失败者,将驩头“放逐崇山”,“驩头自投南海而死。”《山海经·海外南经》“郭濮注:驩头尧臣,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以其子居南海而祀之。”舜所谓的“怜之”,并不是真的怜悯宽恕,实际上将驩头家族全部流放到了荒凉的青海湖。

同时,这位传说以贤明而一统天下的帝君,舜并没有打算放过曾助驩 头“反叛”的有苗之民,于是采取了中国古代社会极其罕见、残忍的非常手段,将一个庞大的氏族部落整体流放——“窜三苗于三危。” 其它记载《孟子·万章》:“杀三苗于三危。” 《地道经》:“陇西郡首阳有三危,三苗所处。”又云:“鸟鼠同穴西有三危山,三苗所处是也。”今天的陇南地尚存伏羲庙遗址。 《河图括地象》:“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与汶山相接……黑水出其南。” 《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及舜流四凶,徙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 《通典》:“沙洲昔舜流三苗于三危即其地也,其后子孙为羌戎,代有其地。”

《诗地理考》:“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叠:叠山;宕:今宕昌。皆高山穷谷之地。

像古代犹太人被流放于巴比仑,有苗氏在夏兵的驱赶下离开了积石山祖先的故土,离开平原,渡过汹涌的洮河,被流放去了三危的丛山峻岭,开始了四千年苦难的迁徙历程。 “禹攻三苗而东夷之兵不起。”这表明禹征东夷其后,为免除心腹之患,以“苗顽弗其工”,不尊王,不纳贡为由,大集诸侯,宣布对有苗氏的战争。 这应当是在舜死后发生的战事。华夏母系氏族联合军务酋长是全场选举而充任,为两头军务酋长制。如尧、舜两头。尧死,选举禹充任,又为舜、禹;舜死,又推选益补充,又成禹、益两头。故而,对三苗的战争初期失利,“三旬苗民逆命”,禹重新班师振旅,“益赞于禹”,表示了对战争的支持。 对有苗氏的战争非常残酷。

后证

《古本竹书纪年》:“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夜不出。”

西部方言苗族的丧葬仪式有《指路芦笙》,要引导亡灵回归祖先故土。“他要带上一只管时辰的公鸡,背上驽,拿着宝剑、虎伞、穿上火麻鞋、圆底花鞋……他要过清水河、浑水河;过水溏、血溏、要爬雪山……”。1991年,贵州省民委组织了川黔滇方言民族文化考察,在云南文山州、红河州收集到了一首《指路歌》:“你要去见祖宗,从老家(指南方)往前走,不走日出的地方,也不走日落的地方,只能往前走,前面又有一座积雪的大山,你必须踏着雪翻过去。下面是平原,你的祖宗就在那里。”模糊而条理清晰的地理座标,提供了西部方言苗族从北向南迁徙的信息。歌中大雪山,应当是古三危以南4811米的叠山,终年积雪。

“我们苗家的天完了!我们不愿跟夏人当奴隶!”黔北苗族史诗《流离迁徙芦笙》这样吟唱:“那些夏鬼,抢光了我们苗家的财物,烧我们苗家的房屋,血跟沟流,血跟路流。我们苗家没有住处,我们苗家没有立足之地。有个首领这样吟咏:别人有家,我们有苗氏没有家,我们象铁鹞子和燕子去游荡天涯。……各个村寨扭成一路,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去”,“手拉着手我们去渡河,手牵着手我们翻山越岭。”

舜流放三苗,“以易其俗”,强迫苗民改变服饰、芦笙、语言等苗文化,但遭到了苗民的抵制。这方面的史实,也在黔北《芦笙史诗》中反映出来。 “我们讲苗话,夏人要咒;我们吹芦笙夏人要骂;我们穿麻布衣服夏人要乱叨;苗家穿裙子夏人也要乱造。我们苗家伸不起腰,我们苗家抬不起头啊。” 抛开历史情绪而言,史诗反映出征服之路倚仗的的是武力,德化则在此之后。

《文明与征服》技能解析丨封狼居胥--强大的单体物理伤害控制技能

2021年度SLG新作,由广州四三九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匠心研发的融合rts元素的多文明战争策略手游——《文明与征服》即将上线!

《文明与征服》这款游戏设计了非常多别出心裁的技能,有的描绘了历史中经典的战役,有的歌颂了英雄的英勇形象,还有的体现了各个文明特色的文化典故。这些技能还拥有各种各样的战斗效果,不同的技能搭配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封狼居胥的技能详情及阵容搭配,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和使用这个技能。

一、技能由来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史记中以此记载西汉名将霍去病漠北之战击退匈奴,使其失去对东北地区的控制的丰功伟绩。

二、图标设计

封于狼居胥山的就是西汉霍去病将军,图标中展现了一位汉朝装扮的将军站于山头上挥剑指挥的飒爽风采以及士兵勇猛冲锋之姿,展现了大将之风。图标构图与目前国内一处霍去病雕像设计相像。

三、技能介绍:

(1)技能简介

封狼居胥是一个单体物理伤害控制技能,有50%的高发动概率,还附带一定的伤害与强大的控制效果,是一项非常全面的技能。

(2)技能拆分

①物理攻击

技能的第一段为对敌方单体发动一次物理攻击,并对目标施加缴械效果,缴械类效果对于快攻连击流的突击队有不小的限制作用,如果能与其它缴械类技能联动,则可以达到持续缴械的效果。

②额外眩晕

在敌方已处于缴械/沉默/疲惫控制状态时,还可以额外施加眩晕效果,因此封狼居胥是一个可先手也可后手的技能,使用得当能有效降低敌方队伍的输出频率,给予队伍的主C安全的输出环境。

(3)综合评价

从技能效果上看,封狼居胥伤害面板不高,不适合作为主力输出技能,而技能控制效果强大,搭配本身拥有控制效果的英雄可以更顺利触发眩晕效果,推荐给力量控制型英雄携带。

四、技能应用:

①适用英雄:刘邦,李世民,李舜臣,布狄卡

刘邦作为目前控制能力最强大的英雄,大风起兮高几率的缴械/沉默效果可以使封狼居胥稳定触发眩晕效果,发挥出1+12的效果,是封狼居胥的最佳搭配。而李世民,李舜臣,布狄卡是没有刘邦时不错的选择,拥有仅次于刘邦的控制效果,也能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

②技能组合:思路和英雄搭配一样,需要配合带有缴械/沉默类控制技能进行组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S级技能推荐:朦胧钟摆、帕提亚战术、北定中原、波西米亚车垒等

A级技能推荐:意志之锤、山地猎兵、擒杀逃敌、单骑破阵等。

五、阵容推荐

①推荐指数:★★★★★

(主)项羽:黑帝斯序曲+罗马蝎式弩炮

(副)刘邦:封狼居胥+北定中原

(副)嬴政:奥斯曼之剑+波西米亚车垒

此阵容可获得命运之网效果:战斗中,我方主将获得2%的增伤,副将获得2%的减伤

刘邦自带大风起兮可以稳定提供沉默或缴械效果,配合类似朦胧钟摆等控制技能可以稳定为敌方多人提供控制效果,加上封狼居胥可以完全控制住敌方英雄。项羽自带技能能偷取敌方被控制目标的属性,可配合高加成的伤害技能大幅提高输出,是一个控制充足还有不俗输出的队伍。

②推荐指数:★★★★☆

(主)查理曼大帝:波耶贵族骑兵+蒙古怯薛

(副)李世民:意志之锤+封狼居胥

(副)李舜臣:单骑破阵+胜利祈愿

此阵容搭配门槛不高,适合没有项羽,刘邦或嬴政时使用。整体阵容还是以控制为主,李世民和李舜臣自带技能组合加上封狼居胥对敌方打出缴械,沉默甚至眩晕效果,从而触发查理曼大帝圣武士团主动技能概率增加的效果,提高主动技能释放概率进行高额输出。

六、战报参考:

封狼居胥对敌方萨拉丁成功打出缴械效果,配合其他控制技能让敌方核心输出萨拉丁每回合都几乎动弹不得,从而轻松取得胜利。

七、要点总结:

封狼居胥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技能,可搭配的英雄也非常多,尤其对于突击队具有很强的限制效果。但是对于拥有太多控制免疫的英雄和技能的阵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英雄如善德女王,技能如车悬之阵,长生军剑舞,统御七海等。大家需要根据阵容情况灵活选择对手,也期待各位玩家使用封狼居胥搭配出更多强力的阵容~

帝国文明的四国文明

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在公元前4600多年前便有国家体制的出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中国人习惯上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但在以史料为依据的历史科学上,至今中国只有三千多年信史被世界公认。现今确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东部。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原一带的华夏部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公元前2世纪左右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集权帝制国家,并拥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到公元1世纪左右时,中国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中国有着几段辉煌时期,包括汉朝、隋唐、明朝。中国在公元13世纪达到顶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及贸易中心。以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及钟表为首的众多发明对世界的历史与科技发展有重要贡献,并拥有发达的农业及手工业。

帝国文明中,中国优势:在食物产量,士兵防御和城市建造速度方面占有优势。

中国的特色兵种:诸葛弩兵:因使用诸葛亮发明的弩箭而得名,威力巨大。

蒙古突骑:蒙古最强劲的战士,茹毛饮血,铁骨铮铮。

中国的建筑特色:中国建筑从总体上说是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

中国首都:西安——西安是古中国的首都,是举世瞩目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

四大名城:

太原——太原濒临汾河,三面环山地势险要,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兵家必争之地故,也称“龙城”。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历史名城之一。

长沙——长沙位于中国的中南部的长江以南地区,湘江下游长浏盆地西缘,长沙历史悠久,因屈原和贾谊的影响而被称为“屈贾之乡”。

大理——大理地处云贵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苍山之麓,洱海之滨,是古代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作为古代云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宁——西宁的城名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也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 罗马位于意大利中部的台伯河下游地区。这条河流在低山地区缓慢地流淌,在沼泽地带折向海岸线,是从亚平宁山区下来的人们想要到达大海的理想通道。

罗马的来历,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大约公元前800年,一条母狼从怡伯河中救起国王的两个孩子并用乳汁喂养他们,这两个孩子长大以后,从篡夺了王位的叔父手中夺回了王位,并在有七座山丘的地方建立了罗马城,母狼也因此而成了罗马城的象征。

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10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

帝国文明中,罗马的优势:木材产量和军队生命加成占有优势,士兵实力比较平均。

罗马的特色兵种:甲胄骑士:罗马最神秘的战士,有人说他们是死神的使者。

角斗士:战场的一流杀手,如同失去束缚的猛兽。

罗马的建筑特色:古罗马建筑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拜,为后人留下了古罗马大角斗场和凯旋门。

罗马首都:

罗马——古罗马的心脏,位于台伯河下游平原,是古罗马政治、历史和文化和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古罗马和世界灿烂文化的发祥地,它是一座艺术宝库、文化名城,也是罗马天主教廷所在地是罗马帝国占地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城市。

四大名城:

米兰——位于意大利人口最密集和发展最高的伦巴第平原上。它也是欧洲南方的重要交通要点,历史悠久,文艺复兴时期的重镇,艺术家的云集地。

贝尔格莱德——地处巴尔干半岛核心位置,是欧洲和近东的重要联络点,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被称为巴尔干之钥。城市的斯拉夫语名字Beligrad字面意思为白城(White City)。

柏林——位于中欧平原扼东西欧交通要道,不仅是帝国的交通中心,也是殴洲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17世纪起就成为地方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马德里——马德里位于伊比利亚半岛梅塞塔高原中部,为欧洲地势最高的首都。,在历史上因战略位置重要而素有“欧洲之门”之称。 在苏丹以北,在红海以西,在地中海以南,在东方与西方的交界,在古代与现代的十字路口,有着一个名叫埃及的古老国度。她是个有着七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与黄河流域的中国、恒河流域的印度、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埃及最早的文明就发源于尼罗河畔,尼罗河穿越岁月而流淌,尼罗河儿女继承者先辈的信仰,一代又一代。在公元前3200年埃及出现统一奴隶制国家之后,曾多次遭受外来入侵,为波斯人、罗马人、希腊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所征服,19世纪末,埃及被英军占领,成为英国的“保护国”。但信仰驱动着人民的抗争,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埃及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以战士的鲜血为代价,以不屈不挠为脊梁……

帝国文明中,埃及优势:金属产量合科技研究速度加成占有优势,攻城器械较强。

埃及的特色兵种:阿努比斯卫队:受过阿努匹斯的保佑,在战场有着恐怖的战斗力。

双轮战车:灵活而稳健的双轮战车,在战场上具有非凡的爆发力。

埃及的建筑特色:建筑体量巨大,宏伟壮观,具有强烈的崇高感;雕刻朴素写实,整体性强,有观念话、概念化和程式化的倾向,表现方法遵守正面律。

埃及首都:

开罗——埃及首都,横跨尼罗河,气魄雄伟,风貌壮观,是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商业中心,是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四大名城:

阿斯马拉——它位于东非高原最北端,有“云中之城”之誉,它的东北角即是云遮雾罩的断崖,雄鹰展翅也不容易飞上来。

喀土穆——喀土穆意为“大象鼻子”,青、白尼罗河在喀土穆交汇向北流去,颇似大象鼻子,喀土穆也因此而得名。

恩贾梅纳——恩贾梅纳位于西部边境洛贡、沙里两河汇合处东北侧,系撒哈拉沙漠南缘商队贸易要站。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是埃及最大海港,在尼罗河河口以西一条东北-西南向伸展的狭长地带上,西北临地中海,东南靠迈尔尤特湖,地中海东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波斯,这是一个被人熟知的名称。古波斯的统治范围与今伊朗近于一致。实际上,波斯只是古代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强盛部落,当波斯部落统治了伊朗的其他部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后,遂被邻国称之为“波斯帝国”,其后“波斯”也常被作为整个伊朗的代称,因而古代伊朗的文明也称为波斯文明。不过,伊朗人更习惯自称雅利安人。“伊朗”的字面意思,即“雅利安人的国家”,这一称呼比“波斯”更能反映出伊朗多民族、多文化的历史。

公元前2000年以前,生活在伊朗高原和印度河流域的几个部落结成了一个部落联盟,他们都讲相似的古伊朗语,彼此之间有着相近的风俗,史学上通常称之为雅利安部落和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只有语言学、社会学方面的意义,并非是一个种族)。雅利安人已经开始摆脱了游牧部落的流动性,有着比较巩固的定居生活,并且产生了一些宗法制度,处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大约在公元前10~8世纪,雅利安人的支系——米底和波斯部落先后从临近地区迁移到伊朗高原,并且逐渐强大起来。根据伊朗民间传说,公元前8世纪末到6世纪中叶,米底部落率先建立起王国,成为伊朗历史上第一个讲伊朗语的部族建立的国家。米底王朝末期,波斯人以伊朗高原的西南部为中心,逐渐占据了强势的地位,并于公元前550年征服了米底。继而在吞并了周边部族以及巴比伦王国之后,波斯君主居鲁士(也译作“大流士”)建立起强大的王国,即波斯帝国。

帝国文明中,波斯的优势:石头产量和商队载重加成占有优势,士兵攻击力较强。

波斯的特色兵种:伊斯兰骑士:伊斯兰宗教部队,在战场有着极强的应变能力。

波斯战象:波斯的特殊兵种,行走缓慢但威力极大。

波斯的建筑特色:伊斯兰建筑尽管散布在世界各地,几乎都必须以穹窿而夸示。建筑及其他工艺中心共欣赏用的纹样,题材、构图、描线敷彩皆有匠心独运之处。

波斯首都:

巴比伦——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圣经》称为“伊甸园”。在这平原上发展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颂布了第一部法典,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四大名城:

巴格达——伊斯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名称来自于波斯语,含义为“神的赠赐”。中东广大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与贸易中心,同中国唐朝的京城长安、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一起被誉为当时世界的三大名城。

德黑兰——是一座位于厄尔布尔士山脉脚下的城市,城郊东、西、北三面为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成弧形状的丘陵环绕 。“德黑兰”一词是古波斯语“山脚下”的意思。

克尔曼——位于库赫鲁德山东南。城外有大片农田与花园,用水依靠坎尔井。始建于三世纪,长期为波斯湾、呼罗珊、马克兰之间的贸易中心。

喀布尔——位于兴都库什山南麓,四面环山,地势险要,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历史上的英雄城市,著名的东西方通商要道“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从《史记》谈我国文明的源流

三月中旬,从网上看到一则《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报道:去年八月已成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启动文明探源工程,中心聚集了很多享有崇高声誉的学术权威,前不久开会进行过研讨。据介绍: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后又一多学科结合,联合攻关的国家级重大项目。

 见此消息,教人不胜喜悦。看完整个报道,下面直率地谈谈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一、 主流不是源

 研讨会上,有人主张从已知推未知,顺着夏商周断代工程往前推。有的专家明确讲:从夏商周三代发展情况看,中原文化是主流,探源工程应把考古龙山文化研究作为重点。这与我国史学界有的专家"重河轻江"、"重黄轻炎"的思想类似:认为"结合古代传说来考察龙山时代各种文化,将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有进一步的阐发。"

 诚然,"中原文化是主流",主流是流,但源是否就在这里?我们要做的是"中国古代文明探源"。

 从这次研讨会上反映的这种倾向探下去,就会探出"黄帝是人文初祖",可能将古史前移四、五百年,虽然离"中国五千年"也差不离了,但依本人多年研究的结果:炎帝才是我国文明史的鼻祖,我国文明的根源早在5200年前!

 二、 历史上的炎黄二帝

 理顺炎黄关系,特别是摆正炎帝神农氏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我国文明探源的关键所在。

 现在的历史课本上,是将神农与炎帝分开的,而将神农说的非常古远。然而,历史上的炎黄关系,《史记》里讲得相当清楚。太史公司马迁认为:公孙轩辕就是生活在神农氏末帝榆罔时期。由于时代局限,当时对神农的故实,文献中记述不多;而在民间流传的,夹杂了许多神光幻影,"荐绅先生难言之",于是史太公"择其言尤雅者"而作《五帝本纪》,其中点明,公孙轩辕是生活在神农天子之世,只是当时"神农氏世衰"。

 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在司马迁生活时期及其以前,已有不少学者讲过有巢氏"王天下",燧人氏"王天下",还有人讲"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等等,讲到伏牺氏,还有人讲他为"百王先",是乎在伏牺以前,我国就已有"天下共主"的王,早已进入文明时代。司马迁卓尔不凡,他虽讲"神农以前,尚矣!"表明了他对古圣先贤的崇敬。但开篇时,却从神农氏写起,认定神农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只是"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尽管他在《吕氏春秋?上德 》中见过:"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正,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但由于他对神农史实不多见,致使他不无遗憾地说:"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而将他对神农王朝的承认,直率地写进卷首中:

 “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莫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行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豸区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轩辕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过去讲炎黄关系时,不少学者,引用以上的材料时常常斩头去尾,将炎帝与神农两词拼凑一起,没有仔细考察这个炎帝的真伪。而引用司空季子的黄炎之说时,也没有结合有关传说来辨析。

 太史公讲的“轩辕之时”,是神农王朝已势衰、历经五百余年了。而轩辕之父少典氏是神农天子驾下的有熊国的诸侯,这时的轩辕兄弟,刚从乃父手中各分得"天下之半。"也就是汉代学者贾谊在《新书. 制不定》中讲的"炎帝者,黄帝同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这个"天下"系有熊国的天下,而不是华夏;不少学者都说成全中国。这里还得指出的是,这时的轩辕不应称黄帝,他只是诸侯,称黄帝,是禽杀蚩尤以后的事。炎帝不是名号,是轩辕之弟的冒号。都不应称"帝"。当时的帝就是神农天子。

 上面那段文章,可以分为三层(已用句号隔开):第一层是讲当时的天下大势。神农王朝已势衰力竭,而对"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天子"莫熊征"。这时公孙轩辕一作诸侯,即以天下为已任,"乃习用干戈"并宣言"以征不享",表明他对天子的一片忠忱。这里得强调,他要征的是背叛天子的"不享"者,因此对诸侯之间的侵伐,即使是"最为暴"的蚩尤,轩辕也"莫能伐";这说明轩辕是讲原则的。

 第二层是写阪泉之战。这一战不少史家说成黄炎之战或炎黄之战,都不对,理由同前。这是轩辕尽诸侯之道而大义灭亲,实践他的"以征不享"。

 这件事由晋大夫胥里臼季最早讲出,他说"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异什么德?他说"异姓异德"。贾谊讲得比较清楚,他在《新书. 益壤》中讲:"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弟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诛炎而兼其地。"就是说轩辕之弟自称炎帝,要谋朝,无诸侯忠君爱民之道。遗憾的是季子和贾谊等人都将称号、冒号作了名号,以致后世为此纠缠了两千年,使有些人将叛贼当了初祖,也有人说他是末帝榆罔。反怪太史公"行文不密致"。

 这里顺便说几句:阪泉是涿鹿下面的一个小镇,故称"涿鹿之野",与下面的阪泉之战是两回事。更重要的是历史上真正的炎帝,不论是初祖还是末帝,都未遭诛杀,据《路史》载榆罔是被降封于潞。

 第三层是写涿鹿之战。这次是因为"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他公然扯起反旗,轩辕又得"以征不享"了。传说蚩尤将末帝榆罔赶走,在涿鹿兴封禅,号炎帝。传说轩辕这时已被委以摄政,他能"征师诸侯"了。这场战争打得很久,很艰苦,但最终"禽杀蚩尤"。

 沧海横流显出英雄;因此"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这时,他本可称炎帝了;但因前两个篡逆者将炎帝称号用滥,他本着少典农业氏族的特点,"以土德瑞"而称黄帝,以示继往开来,显出罕见的睿智。

 三.寻根探源

 上面讲了,司马迁虽然以黄帝开篇,但他认为是神农开统,他不仅在《吕氏春秋》里见过,此前的《周易》里早有"伏牺氏没,神农氏作。"的说法。但对神农的建国立朝,那时尚无材料,他只好阙如。就像被日机炸沉在长江里的中山舰;过去几十年都知水下有船,但无法得到。现在我们有条件了,前几年不是打捞出来了吗?时代不同了,有关伏牺、神农的故实、轶事,今天已积累不少;近几十年还发掘出一些有关文物;更重要的是有了破谜的钥匙--马克思主义。

 据王献唐的《炎黄氏族文化考?伏牺考》载:伏牺原属山东泗水流域的华胥氏族,这里开化很早。伏牺主事时发展较快:不仅邻近氏族拥护,还向西发展越过泰山。在距今6500年前后,在陈(河南淮阳)定都,建立了最早的最大的氏族联盟。因其间有巍巍泰山,人称泰皇,称他们为泰族。因伏牺出自华胥,也有称华族的。从社会发展阶段看,当时已进入父权奴隶制时期,就是恩格斯讲的"父权支配着妻子、子女和一定数量的奴隶并且对他们握有生杀之权。"③的时期。

 当华族在黄河流域放射出远古文明异彩时,夏族先民则在长江中游的夏(汉)水流域崛起。

 长江流域的巫山,是世界古人类诞生地之一,其下游夏水的烈山一带,则是古夏族聚居的地方。据龚焱、李顺忠两先生讲:

 "五千多年前,随州烈山(列山)这一带,就生活着许多氏族、部落,根据史籍记载,有名的就有烈山氏、伊耆氏、有虫乔氏、有蜗氏等。"④这个烈山氏,就是很多史家讲的少典氏。桐柏山南麓有一列九条余脉,人称列山。古老的少典氏族在这里"烈山泽而焚之",开出大片良田沃土,发展早期的水稻种植,列山因此名"烈山",少典氏族的领袖被拥戴为天子,人称烈山氏。春秋时鲁大夫柳下惠展禽曾讲:"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疏。"

 这个柱,因精于农,人称神农,有关他的传说,今天沉沉淀很多,其中不少神话,但可破译,对这些,我在《跨越时代的巨人--炎帝神农氏》(约20万字,书稿已成待印)里论述较详,这里只简单谈谈"一没一作"。

 这"一没一作",意义极大:这是讲一个野蛮时代没落、结束;文明时代兴起、诞生!这不只是在我国,也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

 恩格斯曾说:"邻人的财富剌激了各民族的贪欲"。

 古代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望天收"。传说在距今五千二百年前后,一场天灾迫使神农率领烈山子弟,跨过桐柏山,夺取富庶的中原。野蛮时代虽有战争,都只是氏族间的小打小闹;像神农这种大规模有预谋的突袭,此前没有发生过。华族虽是庞大的氏族联盟,这是松散的组织,无常备军。传说神农运用快速、火攻,采取避实击虚,以迂为直,出奇制胜等战法,因此当伏牺末代无怀氏被俘时,还认为是神兵天降。这"一没一作",给后人留下"神农受命之初,了无关争"的印象,王献唐先生还说是"牺农一族"而"迭相为皇,顺理依分,不须兵戎相见"⑥。但战国军事家吴起却说:"承桑之君,修德忘武。以丧其国。""承桑之君"就是伏牺无怀氏;说他"修德忘武"确有点冤枉:当时并无常备军,此前也从未发生过异族入侵啊!这是时代的悲剧。这却反映了神农代伏牺是经过杀伐争夺的。

 恩格斯在讲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时指出:"我们知道,对被征服者统治,是和氏族制度不相容的……氏族制度的机关必须转化为国家机关,并且为时势所迫,这种转化还得非常迅速地进行。但是征服者氏族的最近的代表人是军事首长。被征服地区对内对外的安全,要求增大他的权力,于是军事首长的权力变为王权的时机便来到了,这一转变也终于实现了。"

 传说神农进陈以后,变随征军为常备军,其亲信成为大臣并以之为骨干建起机构,"以火德王"称炎帝,成立大炎帝国。于是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建起了统一两河流域的多民族的、文明时代初级阶段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首创东方的"两河流域"文明。

 初期的繁难的建国重任,历史地落在了炎帝神农肩上。传说他分封烈山子弟到各地作诸侯⑧,对中原华族采取团结笼络政策,提出华夏一家,并自称华夏。对华族中那些能归顺、肯合作的酋长就地封侯,一时间出现上万诸侯。而对以伏牺无怀氏为首的近亲权臣则离析远迁,流放到西鄙三危(今陕甘一带),这些人在那一带繁衍的后裔,时隔势移,后人中还以为这些流放到三危的远祖就是始祖。对战俘降而为奴,对东逃的贬称为东夷。对其周边的后进的兄弟民族,则贬称为西戎、南蛮、北狄等等。

 至于有人将伏牺看作东夷,将神农看作南蛮,甚至讲舜亦东夷之人,文王亦西夷之人等等,这是出于古代学者狭隘的地域观念,不符合历史实际。其实伏牺、神农、舜和文王等人都属华夏。

 神农建国之初大抵如此;还有不少轶闻趣事,如神农造耒耜、神农祭泰山、宿沙之叛自平、神农伐补遂、神农娶华族少女听 言禾为妃以及神农时期的种种文明等等,等等,《跨越时代的巨人--炎帝神农氏》一书中记述较详,不是这篇小文所能尽述的。

 神农率烈山子弟,跨越桐柏,跨越野蛮时代,在距今5200年前,在中原融合华夏建立了大炎帝国,揭开了我国文明史的新篇章,我国文明的根源就在这里!

 四、 说与信史材料

 我国早就传说有"两河文明",可是被信使所忽略。而谈到炎黄,我们又不能不动用传说。

 上十年前,在一次炎黄文化研讨会上⑩,有的学者提出要弄清楚源流,弄清炎黄其人其事。但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炎黄二帝事迹是传说而非信使",不能"考与不可考之处"。那次研讨会就在"不忘先祖,面向未来"中结束。

 我们主张"穷源"。当然这只能尽量根据传说来说清炎黄是怎样的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炎黄的关系等等。至于传说能否作为信使材料,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对待传说。

 一般的信使材料,都是指典籍所载。其实典籍所载,有的也是来自传说。如很多学者引用过的《国语?晋语》所载有关炎黄之说,也不是司空季子的亲历、亲见。只是他亲闻而已。季子所闻也是经过了二千多年、辗转很多人之口;其中若有一个环节上的误传或误听,或者他自己误记甚至胡编,就会造成以讹传讹,贻害后代。

 炎黄时期代远年湮,文献文物极难找寻。而流传下来的故实轶事都不少。对这些传说,因其不是信史而一概拒之门外?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细加辨析?显然后者是我们应采取的。对一切有关远古的传说,包括神话,尽管是过去不屑一顾的"纬书",有的还是当今农妇、船工之言,我们都应珍惜。当然不能拿来就用,而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文物、考古、文献史册相印证。

 传说是人民的记忆,是民族的瑰宝,这是我们文明探源的重要依据之一,有价值的传说,同样是可以作为信史材料的。

世界历史分期

史前时期、 古代文明、帝国与征服、封建时期、中世纪、资本主义。

1、史前时期:500万年前~公元前5000年

早期人类的进化

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畜牧业的出现、父系氏族公社金石并用时代的来临、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私有制的产生、军事民主制国家产生、原始社会的文化、原始的宗教、原始绘画、原始雕刻,原始音乐。

2、古代文明:公元前5000~前500年

(1)亚洲 (公元前5000~前500年)

四大吠陀婆罗门教的创立、列国时代的印度十六国的建立、摩竭陀国称霸城市的再度兴起、沙门新思潮佛教的产生与释迦牟尼、中国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阶级社会的产生、夏启建国、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商朝的兴衰、成汤建商商朝的灭亡、商朝的农业生产技术、神奇的甲骨文、发达的青铜文化、礼乐统治下的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等。

(2)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国家的产生和早期王朝时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古王国的经济、古王国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时期和人民起义、埃及的再度统一、中王国时期的对外战争、中王国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等。

(3)欧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迈锡尼的墓葬、特洛伊战争、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出现、城邦的形成、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国家形成、梭伦改革、希腊城邦的繁荣、希波战争战后、希腊的城邦经济、奴隶制度的发展等。

(4)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亚洲人的迁入、奥尔梅克文明、特奥蒂尔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3、帝国与征服: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1)欧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马其顿的兴起、马其顿王国的兴盛、腓力二世统一希腊、亚历山大东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达的社会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朝的专制统治、托勒密王朝的衰败、塞琉古王国的专制统治、发达的塞琉古商业、塞琉古的手工业、塞琉古的衰亡等。

(2)亚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统一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万里长城的修筑、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迹、” 西汉刘邦建西汉、汉武帝时代、汉匈和战、司马迁著《史记》、孔雀帝国被占领的时代、旃陀罗笈多创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孔雀王朝时期的政治与军事、森严的种姓制度、孔雀王朝后的印度、帝国时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诗《佛本生经》、孔雀帝国时代的建筑艺术。

4、封建时期:公元元年~400年

(1)欧洲(公元元年~400年)

罗马帝国的建立、奥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维对内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和平时代”、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盛、从黄金时代到三世纪危机、隶农制的盛行、皇权的进一步加强、罗马的“黄金时代”等。

(2)亚洲(公元元年~400年)

东汉刘秀建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班固著《汉书》、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三国鼎立时期的中国、乱世枭雄——曹操、建安文学、蜀国的建立、诸葛亮治蜀、孙权建吴、西晋和东晋的建立、“五胡十六国”兴起、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两晋的书画艺术等。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 正在发展的美洲和非洲、玛雅文明的兴起、摩羯文化、印加文明兴起、阿克苏姆国统治,东非加纳王国的繁荣。

5、中世纪

(1)欧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国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西欧封建关系的萌芽、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西欧封建制的产生、克洛维创建法兰克王国等。

(2亚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北周立国、北朝开凿石窟、南朝刘宋的建、立齐梁陈的更替、祖冲之求圆周率、山水诗勃兴、刘勰著《文心雕龙》、隋朝一统、隋朝的建立、隋朝改革官制和创设科举、炀帝开修大运河、李春建赵州桥隋朝的灭亡中前期的唐朝贞观之治玄奘西游与鉴真东渡武周革命开元盛世造纸术西传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唐朝的衰败安史之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3)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纪时期的印第安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帝国的建立、印加文化、玛雅贸易,玛雅人的社会结构。

(4)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时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国家的独、立反抗十字军的斗争、阻止蒙古帝国西进、土耳其统治下的埃及、中世纪时期埃及的文化、北非和东非马格里布的独立、阿尔摩哈德朝的统一、东苏丹诸国、埃塞俄比亚王国 、“桑给帝国”时期、桑给帝国发达的对外贸易、西非和南非加纳王国的兴衰、马里王国的崛起、桑海王国的独立、桑海王国的衰败,大津巴布韦。

5、资本主义:1300~1600年

欧洲(1300~1500年)

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但丁创作《神曲》、第一个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薄伽丘与《十日谈》、早期文艺复兴的艺术、早期文艺复兴的史学、意大利后期文艺复兴、全才式人物达·芬奇等。

百度百科-世界历史

百度百科-历史分期

追溯古代近东世界希伯来人的历史,从他们的起源到波斯人的时代。 他们如何改变自己的信仰和文明

希伯来人是犹太人的祖先,日耳曼希伯来人是闪族语系的一支,他们现知最早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因为据(圣经)记载,希伯来人的先祖亚伯拉罕家族就起源于苏美尔。希伯来人被认为都是亚伯拉罕的后代,据说亚伯拉罕得到上帝耶和华的指示,大致在公元前1900年至1500年之间,他们逐渐由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迁入当时地中海东岸、一块叫做“迦南”(Canaan)的地区。据圣经记载,这是一块“流着奶和蜜”的土地。迦南原来的居民称这批从东边越河过来的人为“希伯来”,意即“越河者”。

亚伯拉罕的孙子叫雅各(也称为“以色列”,据《创世纪》的记载,在雅各与一位天使角斗了整整一个通宵之后,他得到了“以色列”Israel 这一称号,意为“神的勇士”。),雅各生了十二个儿子(是否真有十二个儿子,不得而知,但据专家考证,希伯来人有十二个部落,十二个儿子其实是希伯来十二个部落的首领)。十二个儿子里有个儿子名叫约瑟 。他受到父亲的宠爱,因此也引起了哥哥们的妒忌,他们把他卖给了一个埃及商人,但随后凭着运气,约瑟在埃及的王宫里当上了宰相。当迦南发生饥荒,他的兄弟们到埃及借粮的时候,约瑟以德报怨,随后,希伯来人全部迁入埃及。在旅居埃及的大约300年间,适逢新王国诸法老正试图创建一个埃及帝国并寻找空前多的奴隶来维持国内经济的运转,希伯来人大多成了奴隶,受到了种种奴役。这时,犹太人摩西又带领他的同胞,经过与法老的斗争,走出埃及。 以色列人越过红海后,然后在西奈山附近定居了四十余年,寻找去迦南的途径。在归途中,以色列人的生活极其艰难,又爆发了许多战争,人心开始涣散。摩西假托神主耶和华之诫命,对离经叛道的希伯来人发动一场"清教运动",声称耶和华在西奈山向他传授十条诫律,作为耶和华与希伯来人订立的约法,即"摩西十诫"。

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不过,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那么显赫。然而,约在公元前1200至400年间,希伯来人创立了一种宗教――犹太教,犹太教对于早期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人们把希伯来文明作为西欧文明的来源之一。犹太人至今仍在世界各地起着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犹太人问题仍然是世界事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希伯来人在历史上具有的异乎寻常的重要性 。人灭亡西罗马帝国

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不过,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来人扮演了相对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没有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那么显赫。

然而,约在公元前1200至400年间,希伯来人创立了一种宗教――犹太教,犹太教对于早期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人们把希伯来文明作为西欧文明的来源之一。犹太人至今仍在世界各地起着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犹太人问题仍然是世界事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希伯来人在历史上具有的异乎寻常的重要性 。 希伯来人就是古代犹太人。他们的祖宗约在公元前2000年时,从幼发拉底河流域游牧到了迦南地区(今巴勒斯坦),当地人叫他们“哈比鲁人”,意思是从大河那边来的人;后来以一音之转而为希伯来人。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们有自称“以色列人”,因为相传他们的族祖雅各被神赐名为以色列。传说雅各曾于夜间和天使摔跤,直到天亮,天使叫他改名以色列。

他的后代生齿日繁,在巴勒斯坦形成两个部落联盟,北方的叫以色列,人数较多,地盘也较大而肥沃;南方的叫犹大,人数少而土地跷确。大约在统一时期,犹大部落的大卫为王,征服了各部落,成立了统一的王国,国势空前强盛,文化繁荣。但在他的儿子所罗门死后王国分裂为二:北国以色列,南国犹大,先后亡于亚述和新巴比伦,国人或被俘虏,或流亡异国。

人们称这些流离在外的人为犹太人。这个称呼是犹太亡国的遗民之意,起初带有贬意,日后约定成俗,称呼也就相沿下来。从此他们挣扎于死亡线上,到公元135年最后一次对罗马帝国起义失败时,结束了“希伯来人”的历史,转入“犹太人” 的历史。

历史编辑

民族起源

希伯来人原来是闪族的一支。闪族起源于阿拉伯沙漠的南部,起初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他们曾三次大规模地向漠北迁移,进入有名的新月沃地。就在这三次大北征中,吸收了这个人类文明摇篮的各种文化,酿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希伯来文化。

第一次北征(约在公元前3000年光景),从阿拉伯南部迁移到美索不达米亚,和苏美尔人接触,产生了古巴比伦文化。第二次北征(约在公元前2000年光景),从 吾珥沿着幼发拉底河北上,到了哈兰地方,一部分人再从哈兰向西又向南,到了迦南地方,新月沃地的西端;在游牧民看来,这是流奶滴露的福地。但该地区有常年积雪的崇山峻岭,也有世界上最低的土地,气候常变,雨量不足,每过几年就要发生一次饥荒。

在一次特大的灾荒中,雅各一家逃到埃及去,并在尼罗河三角洲附近的歌珊地区定居下来,达三四百年之久(公元前 17世纪到前13世纪),生齿日繁,人畜两旺,引起埃及人的眼红和疑惧,便设法奴役、迫害他们。字摩西兄弟的领导下,他们逃出埃及,回归迦南。这就是第三次北征(公元前13世纪中叶)。这次北征,征服了许多贝都英人,苦战于沙漠中,长达四十多年,才进入迦南;在经过一百多年此起彼伏的斗争,才渐渐和迦南当地农民同化、融合。当时迦南地区不单有迦南文化,还有腓尼基文化、叙利亚文化、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后来还有从地中海克里特岛进入的非力士人的文化,他们的文化是希腊系统的。希伯来人在迦南和负载的民族、语言、文字、宗教、艺术、习俗打交道,在斗争中融合,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希伯来文化。

成立王国

希伯来人的王国成立(公元前1028年,约在我国周文王时)后,进入奴隶制兴盛的时代,文化方面也进入大发展的阶段。大卫和所罗门在位时期(公元前1000-前933年),是希伯来文化的黄金时期。其时,国势空前强盛,经济繁荣,大兴土木,筑起了圣殿,宫宇,美轮美奂,成立了庞大的乐队,产生了大量的抒情诗、哲理诗、辉煌的史记。自从王国分裂(前933年)后,南朝犹大和北朝以色列,愚蠢地自相残杀,国势日衰,在四周强邻虎视眈眈之下,大有王国的危险;于是先知——社会改革家应运而生,他们敢于冒杀身之祸,挺身而出,以神明和人民的代言人的姿态,谴责统治者和富人们的残酷剥削和倒行逆施。先知们都有诗人的气质,他们热情,敏感,有锐利的目光,又有变现的天才,还有敢说敢做的魄力。最激烈的先知以赛亚和耶利米竟以身殉。他们充满着诗意和义愤的著作是希伯来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希腊化时期

在公元前2世纪时,希腊化时期,希腊政权的安提阿齐四世要犹太人希腊化,施行暴政,强迫他们去吃一向不吃的献祭猪肉。信仰坚定的老人以利亚撒拒不肯吃,敌人撬开他的嘴,塞进猪肉,他宁死不屈,吐出来,并自动走赴刑场。管祭物的老祭司是他的老友,偷偷地对他说,我用羊肉代替猪肉,你吃了它像吃猪肉一样,可以免死。他说:“这种欺骗手段与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不配。人家会认为我90岁了还放弃信仰,所得只不过多活那么一点儿时间,却带给自己屈辱和羞愧,还会给青年人做个坏榜样,误入歧途,白活这么大岁数。”他便英勇就义,给青年留个榜样,给民族留下光辉。还有一位母亲和7个儿子也都这样死去。6个儿子死了,轮到小儿子时,敌人以为母亲最爱小儿子,便要她劝小儿子听话吃猪肉,母亲心里斗争了一会儿,便用希伯来话对小儿子说:“跟你6个哥哥一样勇敢地死吧,将来复活时,我会把你们一起领回来。”小儿子死了,母亲也直赴火刑场而死。

公元70年和135年,犹太人最后两次对罗马帝国的抗战失败时,最后的营垒马撒达和贝塔尔要塞的守军全部自尽,没有一个人投降。这样的民族气节,虽败犹荣。

公元70年的失败,首都耶路撒冷被毁灭,民族思想的中心圣殿被毁灭,《圣经》被烧,犹太教的礼仪被废止,没有了政权,没有了国土,没有了文化,国破而山河不在。135年的失败引来更惨的灾难,犹太人被杀、被驱逐流散到世界各国达1700多年之久。1700多年的流散生活,没有祖国,没有法律保障,到处受人驱赶、杀害、侮辱,但靠摩西传下的一神教信仰和律法为纽带,使他们在精神上仍有一个不死的民族魂,走出去,站得稳,经过千辛万苦,仍能恢复希伯来语和希伯来文化的特色,回到祖宗的根据地,成立了新以色列国,而且具备了现代化的条件和高度的文化水平。

影响编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希伯来文化的历史也可证明这一点。从犹大王国王(公元前586)后,到最后一次反抗罗马失败时(公元 135),七百多年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涯,却使希伯来的文化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历代文献的整理,犹太教的成熟,波斯、希腊文化的新影响,使希伯来文化发生新的变化,产生了基督教文化,影响及至全世界。

希伯来文化的辉煌希伯来民族是一个小小的奇特的民族。论疆域,只有我国最小的省份——海南省那么大;但论文化,却和我国一样有着悠久的文化史。他们有流传下来的古代宝贵的文库《圣经》,与中国、印度、希腊的名著并列为影响最深远的四大古文库之一。《圣经》给世界各国人共同享用。它从公元70年被罗马灭亡,被迫流亡世界各国近2000年之久,如今却奇迹般的又复国了,它的人民文化素质仍很高,在各门文化领域都有杰出的人物,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卡夫卡等等,不断出现的成就,指不胜屈。

希伯来人历代有祭司、先知、拉比等不断地在鼓励他们,鞭策他们,不要忘记亚卫上帝,不要忘记摩西的律法、传统的诫命,以此为纽带,为民族生命的维系。

好了,今天关于文明与征服史记阵容搭配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文明与征服史记阵容搭配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文明与征服史记阵容搭配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